激情片

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探访苏州文化场馆 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作者: 吴昱妍 日期: 2025-07-22 浏览次数:

清朝的折扇

丁老师讲解牙雕技艺

采访丁老师

组员了解昆曲文化

团队成员合影

7月16日至18日,“吴韵流芳,苏作匠心——苏州非遗文化传播之旅”团队一行5人赴苏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苏州博物馆、苏州牙雕艺术馆及中国昆曲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传承人访谈等形式,深入探究苏州传统工艺与戏曲文化的传承现状,累计完成3个场馆的系统调研,为理解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积累了实践经验。

7月16日,团队抵达苏州博物馆本馆。这座由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本身即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粉墙黛瓦的江南形制与几何线条的现代结构相映,玻璃穹顶让自然光倾泻而入,与展厅内的文物形成光影对话。团队成员按照“历史时序+专题分类”的路线展开参观,重点走访了“吴地遗珍”“书画雅韵”“工艺之美”三个常设展厅。

“吴地遗珍”展厅,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剑,从宋代的青瓷执壶到明清的苏式家具,成员们通过观察文物的材质、工艺与纹饰,梳理出吴地文化“崇文重艺”的特质。

“工艺之美”展厅,苏绣、缂丝、玉雕等非遗展品集中呈现。团队发现,展厅采用“工艺步骤分解+传承人影像”的展示方式:一件清代苏绣屏风旁,循环播放着当代绣娘演示“平针绣”“乱针绣”的视频,直观呈现了“一根丝线劈成8丝”的精细工艺。通过与展厅讲解员交流,成员们得知,这种“静态展品+动态演示”的模式是苏州博物馆近年来创新推出的展陈方式,旨在解决传统工艺“只可远观、难懂技法”的问题。

7月17日,团队将实践重点放在苏州牙雕艺术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牙雕”的传承基地,该馆集技艺展示、传承人工作室、体验空间于一体,藏有从明清到当代的牙雕作品80余件。

上午10时,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丁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馆藏。馆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牙雕作品,如戒指,对牌和浮雕等等,在方寸之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 “精、细、奇、巧” 的苏作美学,体现了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丁老师特别强调,传统牙雕原料珍贵,因此匠人更注重“惜料如金”,常以“镂空透雕”展现层次,一件中等复杂度的作品需耗费3个月以上。

随后的技艺体验环节中,丁老师指导成员们进行基础纹样练习。在特制的仿牙材料上,成员按照描线、篆刻、填色的步骤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牙雕”作品,看着大家认真的模样,丁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接着,小队队长对丁老师进行了采访,在访谈中,丁老师详细介绍了牙雕传承的现状——目前苏州掌握全套技艺的传承人不足10人,由于原料限制,当代牙雕多转向猛犸象牙复刻传统纹样,同时开发小型文创产品如书签、吊坠,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吸引年轻群体。最后,丁老师还表达了自己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自己来传承牙雕这项非遗技艺。

7月18日,团队前往中国昆曲博物馆,这座依托清代全晋会馆旧址改建的场馆,保留了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也是昆曲传承与研究的重要阵地。

上午9时30分,团队在馆内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昆曲发展史”展厅。从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手抄本,到清代“昆班”的戏班账簿,再到现代昆曲演员的戏服道具,展品系统呈现了昆曲从“水磨调”兴起至成为“百戏之祖”的历程。

10时30分,团队在古戏台区域观看了《牡丹亭·游园惊梦》片段的4K修复影像。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博物馆与戏曲院团合作的成果,通过高清拍摄、音效重制,让经典片段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除了影像修复,我们还在尝试‘戏服数字化’,扫描了300多件传统戏服的纹样,供设计师参考创新。”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博物馆已与3所高校合作开设昆曲选修课,年均开展“古戏台体验课”50余场,吸引青少年参与。

此次苏州之行,团队通过3天的实地实践,完成了从“直观感受”到“系统认知”的转变。从苏州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技术,到牙雕艺术馆的“匠人坚守”,再到昆曲博物馆的“创新传播”,成员们发现,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单一模式:既有对技艺本真的坚守,也有对现代技术的借力;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当代审美的回应。

这次实践不仅为团队后续的传统文化研究奠定了实证基础,更让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正藏在每一件文物的修复细节里,每一刀雕刻的力度中,每一段唱腔的创新尝试间。

仙林校区: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理工学科楼)

版权所有:激情片-情欲电影-激情挑逗 CopyRight © 202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